! 2016 捷克、德東之旅
« 返回上頁 1 2 3 4 5 [6] 7 8 發表新主題回覆主題
發表人 文章內容
infoman 
19/01/24 11:39
修正日期
19/01/24 12:56

老交易所(Alte Handelsbörse)是萊比錫一座古老的巴洛克建築。

1678年5月6日,30名批發商在例行聚會後決定興建大型交易場所,同月30日開始興建。設計師是德勒斯登薩克森選帝侯的首席設計師約翰·格奧格·斯達克。1679年部分建成首先投入使用。舊交易所全部完成是在1687年。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0%81%E4%BA%A4%E6%98%93%E6%89%80_(%E8%8E%B1%E6%AF%94%E9%94%A1)

歌德塑像

infoman 
19/01/24 12:54
修正日期
19/01/26 12:02

聖尼古拉教堂(St. Nikolaikirche)是萊比錫最著名的教堂之一,並以反對共產黨統治的1989年民主德國星期一遊行的和平起義中心而全國聞名。

這座教堂修建於大約1165年,得名於商人和批發商的主保聖人聖尼古拉,位於該市的最中心,兩條歷史上重要商路的交匯點。它部分為羅曼式建築風格,16世紀初擴建部分主要為哥德式建築風格。內部改建為新古典主義風格。1539年宗教改革後成為新教座堂, 但是天主教會也允許使用這座教堂。

1724年,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約翰受難曲》首演於這座教堂。這座教堂的管風琴是歐洲最好的浪漫風格管風琴之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C%A3%E5%B0%BC%E5%8F%A4%E6%8B%89%E6%95%99%E5%A0%82_(%E8%8E%B1%E6%AF%94%E9%94%A1)

 

infoman 
19/01/24 12:57
修正日期
19/01/24 13:04

infoman 
19/01/24 13:08

infoman 
19/01/24 13:09

萊比錫歌劇院

infoman 
19/01/24 13:13

萊比錫大學埃及博物館

infoman 
19/01/24 13:19
修正日期
19/01/25 23:49

萊比錫大學(德語:Universität Leipzig創立於1409年,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也是現今德國管轄地區內歷史第二悠久的大學,僅次於海德堡大學(1386年)。

現在的萊比錫大學發展到了14個系、150多個研究所,有註冊學生29668人(2006年冬季學期),是萊比錫最大的一所大學,薩克森州第二大的大學。著名校友有萊布尼茲歌德尼采、歷史學家蘭克讓·保羅等。1879年德國生理學家威廉·馮特任萊比錫大學哲學教授時建立了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標誌著現代心理學的開端。醫學專業是萊比錫大學最知名的專業。截止2017年,共有18位校友及教職工曾獲得諾貝爾獎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E%B1%E6%AF%94%E9%94%A1%E5%A4%A7%E5%AD%A6

infoman 
19/01/24 13:19
修正日期
19/01/25 22:07

The Mende Fountain is located at Augustusplatz in front of the Gewandhaus (Concert Hall). It is the largest fountain in Leipzig and cost 189,000 gold marks to construct. It was built by Adolf Gnauth in 1883-86. Pauline Mende, a merchant's widow, bequeathed her money to Leipzig for building a fountain. In honor to her Leipzig give the fountain her name.

噴泉後方建築是萊比錫布商大廈

infoman 
19/01/24 13:23
修正日期
19/01/25 21:42

晚餐在奧巴哈地窖餐廳(Auerbach's Keller)。印象中食物不怎麼好吃。

這間餐廳的高知名度主要來自於歌德。1765年時,16歲的歌德來到萊比錫求學,當時他在這間餐廳首次聽聞關於浮士德博士的傳說。並對其印象深刻。於是在他日後最偉大的巨作--浮士德(Faustus)中,奧巴哈地窖餐廳變成了第一部中的一幕場景。當浮士德經過餐廳門口時,正好遇到幾名壯漢忙著把一個大酒桶搬出地窖。浮士德笑著說這工作只需要一個人就能辦到。餐廳主人余是許諾,只要有人能獨立搬出酒桶,酒桶便歸他所有。沒想到浮士德貞的跨坐在酒桶上,像騎著馬一樣將酒桶騎出地窖。

餐廳門口放了兩組銅像,一組是正在引誘浮士德的惡魔使者梅菲斯特(Mephistopheles),另一組是受到蠱惑的學生。

 

 

infoman 
19/01/25 23:28

infoman 
19/01/25 23:38
修正日期
19/01/25 23:57

infoman 
19/01/25 23:58

由萊比錫火車站搭高鐵到柏林

infoman 
19/01/26 00:02

柏林火車站

infoman 
19/01/26 12:05
修正日期
19/01/26 12:20

柏林(德語:Berlin)是德國首都,也是德國最大的城市,現有居民約340萬人。施普雷河哈弗爾河流經該市。柏林也是德國十六個之一,和漢堡不萊梅同為德國僅有的三個城邦份。

柏林是歐盟區內人口第3多的城市(歐盟區人口最多的都市是法國巴黎,其次是英國倫敦)以及城市面積第8大的城市。

該根據考古發掘,柏林地區在八萬年前( 舊石器時代晚期市)已經有人類活動。該第一次有文字記載是在13世紀,柏林連續的成為以下這些國家的首都普魯士王國(1701年-1870年)、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威瑪共和國(1919年-1933年)、納粹德國(1933年-1945年)。在1920年代,柏林是世界第3大自治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城市被分割;東柏林成為東德的首都,而西柏林事實上成為西德在東德的一塊飛地,被柏林圍牆圍住。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該市重新獲得全德國首都的地位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F%8F%E6%9E%97

infoman 
19/01/26 12:20
修正日期
19/01/26 12:26

德國國會大廈

1894至1933年間首先是德意志帝國帝國議會,後來在威瑪共和國時期是共和國議會的議會會址。1933年毀於火焚二戰後遭到廢棄,東德在東柏林另建共和國宮以召開人民議會西德也在波昂聯邦大廈召開聯邦議院。1960年代該建築受到局部翻修,但是直到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的時候才得到完全恢復,此時根據建築設計師諾曼·福斯特的方案重建。從1994年開始每五年德國聯邦大會在這裡選舉德國聯邦總統。1999年開始它是德國聯邦議院的會址。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B7%E5%9C%8B%E5%9C%8B%E6%9C%83%E5%A4%A7%E5%BB%88

infoman 
19/01/26 12:32

當天內部在維修,無法進入參觀

infoman 
19/01/26 12:45
修正日期
19/01/26 13:10

布蘭登堡門(德語:Brandenburger Tor)是位於德國首都柏林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於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以紀念普魯士七年戰爭取得的勝利。

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象徵,也是德國的國家象徵標誌,它見證了柏林、德國、歐洲乃至世界的許多重要歷史事件。

布蘭登堡門的興衰史見證了德意志民族的興衰史。從歷史意義上說,這座門堪稱是「德意志第一門」和「德國凱旋門」

布蘭登堡門高26米,寬65.5米,深11米,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砂岩建築,以雅典衛城的城門作為藍本,設計者是普魯士建築師朗漢斯。

布蘭登堡門由12根各15米高、底部直徑1.75米的多立克柱式立柱支撐著平頂,東西兩側各有6根,依照愛奧尼柱式雕刻,前後立柱之間為牆,將門樓分隔成5個大門,正中間的通道略寬,是為王室成員通行設計的,直至德意志帝國末代皇帝威廉二世1918年退位前,只有王室成員和國王邀請的客人才被允許從布蘭登堡門正中間的通道出入。

布蘭登堡門門頂中央最高處是一尊高約5米的勝利女神希臘神話中的尼刻,羅馬神話中的維多利亞)銅製雕塑,女神張開身後的翅膀,駕著一輛四馬兩輪戰車面向東側的柏林城內,右手手持帶有橡樹花環的權杖,花環內有一枚鐵十字勳章,花環上站著一隻展翅的鷹鷲,鷹鷲戴著普魯士的皇冠。雕塑象徵著戰爭勝利,雕塑是普魯士雕塑家沙多夫的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柏林遭到大面積破壞,布蘭登堡門周圍的建築均被炸毀。戰後柏林分裂,東西柏林由於屬於分屬不同的政府管理,按照不同的城市建設規劃進行了重建,而布蘭登堡門地處東西柏林的交界處,因此兩側的新建築風格迥然不同。柏林圍牆建造以後,布蘭登堡門雖屬於柏林市的市中心區,但被隔絕在柏林圍牆的隔離區內,兩側的廣場因此淪為一片荒地。柏林圍牆被拆除後,布蘭登堡門因為其特殊的象徵意義,一躍從柏林分裂的標誌成為了城市統一的象徵,從而成為城市建設的中心和重點。

修復過程雲集了世界著名的建築師,廣場周圍的重建建築遵守了嚴格的城市建設規定: 新建築的形狀、大小和風格必須同以前的廣場風格相一致,現代建築與傳統的建築風格融為一體[12]。緊貼布蘭登堡門左右兩側的李伯曼大樓(Haus Liebermann)和桑摩大樓(Haus Sommer)得以重建,新建築繼承了原建築的風格,但又比原建築略高,以便拉近同布蘭登堡門的距離,從而更加烘托出了布蘭登堡門和巴黎廣場的建築結構。布蘭登堡門東南方是柏林最豪華的飯店阿德隆飯店(Hotel Adlon),它重建後一部分為歷史風格,一部分則為現代建築風格。法國大使館英國大使館美國大使館和藝術學院等也紛紛搬回了它們在巴黎廣場的原址,都是按二戰前的圖紙布局重建的。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B%83%E5%85%B0%E7%99%BB%E5%A0%A1%E9%97%A8

 

infoman 
19/01/26 12:50
修正日期
19/01/26 12:52

大門內側牆面用浮雕刻畫了羅馬神話中最偉大的英雄的海格力斯,戰神瑪爾斯,以及智慧女神、藝術家和手工藝人的保護神米諾娃

infoman 
19/01/26 13:08

infoman 
19/01/26 13:14
修正日期
19/01/26 13:57

蒂爾加藤公園(德語:Großer Tiergarten

公園總面積2.1平方公里(210公頃),是德國第三大、柏林第二大市內公園,小於同在柏林的滕珀爾霍夫公園。幾條大街從公園中穿過,其中包括六月十七日大街。這些大街交匯於公園中央的勝利紀念柱,交匯處的環路和勝利柱組成「大角星廣場」。

infoman 
19/01/26 13:24

柏林圍牆(德語:Berliner Mauer)是德國分裂期間,東德政府環繞西柏林邊境修築的全封閉的邊防系統。始建於1961年8月13日,全長167.8公里,最初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後期加固為由瞭望塔、混凝土牆、開放地帶以及反車輛壕溝組成的邊防設施。東德政府稱此牆為「反法西斯防衛牆或「強化邊境,其目的是阻止東德居民逃往西柏林以前往西德。由於柏林圍牆把西柏林地區如孤島一般包圍封鎖在東德範圍之內,因而也被稱之為「自由世界的櫥窗」。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也成為了分割東西歐的鐵幕的一個象徵。

1989年東歐國家發生了一系列政治變革,鄰國波蘭匈牙利政府的政策也發生了變化。在數周的抗議活動後,1989年11月9日東德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西德以及西柏林,當晚柏林圍牆因故在東德居民的壓力下被迫開放。隨後數周中欣喜的人群鑿下柏林圍牆作為紀念品,1990年6月東德政府正式決定拆除柏林圍牆。柏林圍牆的倒塌為結束東德共產黨的獨裁統治,東德政府的倒台以及兩德統一鋪平了道路,一年後的1990年10月3日兩德最終統一,而柏林亦成為兩德統一後新首都。

柏林圍牆原址僅有少部分存留,其餘幾乎被拆除殆盡。有三處較長的存留:一處在尼德爾克爾新納大街,位於波茨坦廣場查理檢查站之間,長約80米。另一處較長的存留是在施普雷河沿岸奧伯鮑姆橋附近,存有大量塗鴉,通常被人稱為東邊畫廊。第三處位於 Bernauer 街北部,為部分重建的圍牆,並在1999年改為紀念場所。一些柏林圍牆的單塊牆體和瞭望塔也分散在城市中。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F%8F%E6%9E%97%E5%9C%8D%E7%89%86

infoman 
19/01/26 13:27
infoman 
19/01/26 13:28
修正日期
19/01/26 13:42

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德語:Denkmal für die ermordeten Juden Europas),亦稱為浩劫紀念碑。它位於柏林,由彼得·艾森曼布羅·哈普達設計,紀念浩劫中受害的猶太人。它佔地19,000平方米(4.7英畝),安放了2711塊混凝土板,在一個斜坡上以網格圖形排列。混凝土板長2.38米,寬0.95米,高度從0.2米到4.8米不等。根據艾森曼計畫,混凝土板設計出一種導致心神不安纏擾不清的氣氛,而且整個雕塑打算代表一個原有秩序因人為因素而遠離人類。在附加的地下「資訊處」(德語:Ort der Information)列出從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Yad Vashem Sanctuary)得到的所有已知受害猶太人的名字。

紀念碑於2003年4月1日動工興建,在2004年12月15日完成。在2005年5月10日開幕。同年5月12日,開始對外開放。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D%90%E6%B4%B2%E8%A2%AB%E5%AE%B3%E7%8C%B6%E5%A4%AA%E4%BA%BA%E7%B4%80%E5%BF%B5%E7%A2%91

infoman 
19/01/26 13:29
修正日期
19/01/28 00:27

熊是柏林的市徽。柏林這個市名是從德文中的小熊 (Berlein) 衍生而來。

infoman 
19/01/26 14:05
修正日期
19/01/28 00:26
infoman 
19/01/26 14:12
修正日期
19/01/26 14:15

柏林洪堡大學德語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HU Berlin),是德國首都柏林目前四所公立大學中最古老的大學,在城中區中央,於1809年由普魯士王國文教部長威廉·馮·洪保特、哲學家費希特及神學家施萊爾馬赫以「柏林大學」之名所創立,並與1810年秋天開學,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學,擁有十分輝煌的歷史。從1810年建校到1945年閉校,它的正式名稱為「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學」(德語:Friedrich-Wilhelms-Universität),被世人簡稱為柏林大學。而在1949年東歐共產主義統治下,它重新開校,並重新命名為柏林洪保特大學。目前是柏林規模第二大的大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F%8F%E6%9E%97%E6%B4%AA%E5%A0%A1%E5%A4%A7%E5%AD%B8

圖書館

infoman 
19/01/26 14:22
修正日期
19/01/28 00:23

德國歷史博物館(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DHM)成立於1987年,由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和柏林市長迪普根(Eberhard Diepgen)創建於柏林建城750周年之際。它設在柏林中心的菩提樹下大街最古老的建築柏林軍械庫(建於1695年)。

2004年,由貝聿銘設計的博物館新翼完成。2006年,軍械庫建築修復後,永久展覽對公眾開放,主題為「兩千年德國歷史的圖像和見證」。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BE%B7%E5%9B%BD%E5%8E%86%E5%8F%B2%E5%8D%9A%E7%89%A9%E9%A6%86

後方是柏林大教堂和柏林電視塔

infoman 
19/01/26 14:27

波茲坦廣場--Sony Center

波茨坦廣場是歐洲最繁忙的交通樞紐和商業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此處被徹底摧毀成為廢墟,隨後在冷戰時期,柏林圍牆在其原址上將其分為兩半。但自柏林圍牆倒塌以後,再度發展為該市閃耀的新的核心和新柏林最顯著的標誌。主要建築包括索尼中心鐵路塔等。

infoman 
19/01/26 20:41

波茨坦(德語:Potsdam)是德國布蘭登堡州的州府,其北部與柏林相鄰(到柏林市中心約26公里)。波茨坦坐落於哈韋爾河邊,是柏林/布蘭登堡都市地區的一部分,它是布蘭登堡州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該州的一個中心。

波茨坦曾經是許多重要事件的發生地點。波茨坦之於德國正如溫莎之於英國:其為普魯士國王和德國皇帝的夏宮所在,直到1918年。城市內有眾多湖泊和獨特的文化歷史建築,特別是德國境內最大的世界遺產無憂宮以及周邊的公園。而波茨坦會議,二戰同盟國之間在二戰後期召開的重要會議,則是在市內的另一座宮殿,塞琪琳霍夫宮召開的。

infoman 
19/01/26 20:48
修正日期
19/01/26 21:04

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源自於法文的sans(無)-souci(憂慮)。位於德國波茨坦,為布蘭登堡地區波茨坦最著名的霍亨索倫家族宮殿。西元1745年至1747年根據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草圖,設計洛可可式小型夏日宮殿。這個設計並由建築師喬治·溫徹斯勞斯·馮·克諾伯斯多夫(Georg Wenzeslaus von Knobelsdorff)授權。

到西元1840年至1842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將建築物規模再作擴大,並將兩邊側殿延伸。設計者為建築師路德因·佩修斯(Ludwig Persius),東側建築由建築師費迪南·馮·阿爾寧(Ferdinand von Arnim)授權監工。

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無憂宮宮殿建築與其寬廣的公園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原因為:「無憂宮的宮殿與公園,可視為普魯士的凡爾賽宮」。她是十八世紀歐洲藝術運動的合成品,結合了當時君主制背景精神下的建築創意與地景設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4%A1%E6%86%82%E5%AE%AE

« 返回上頁 1 2 3 4 5 [6] 7 8 發表新主題回覆主題